热门演出
越剧名家——吕瑞英
来源:刊发时间:记者:
吕瑞英,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,1933年1月19日生于上海。
她以《打金枝》、《西厢记》、《花中君子》、《穆桂英》、《凄凉辽宫月》、《三看御妹》、《桃李梅》、《十一郎》等诸多名剧誉满艺坛,在五十余年年的艺术生涯中创造了众多性格、身份、命运、风貌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,创造了别具一格的“吕派”旦角艺术。
作为为数不多的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越剧流派之一,“吕派”艺术堪称为当代上海越剧艺术实践的结晶和缩影。其鲜明个性在于一改越剧偏重“哀怨”的风格,洋溢着清新明朗、昂扬向上的气质,具有无以比拟的时代感。
吕瑞英在表演与声腔的完美结合方面具有显著特点:在表演方面,她讲究人物刻画,以“一人千面”和自然贴切著称;在唱腔方面,她的造诣深厚,坚决从人物出发,以作曲家式的思维和追求坚持“一戏一腔”,广采博引,其流派音乐的丰满度独步越坛,在创造众多各各不同舞台形象的同时,也极大地丰富了越剧的声腔艺术。
她戏路宽广,专长花旦,兼擅花衫、青衣、刀马旦。她的唱腔脱胎袁派,自具特色:在质朴细腻、委婉深沉的袁派基础上,增加了其绚丽多彩、雍容花俏的唱腔。她的唱腔乐感强,有越剧界“抒情女高音”的美誉。
嗓子音域较宽、音色甜美,行腔中运用“4”、“7”半音和切分音,具有华彩清新的情韵,有“吕派”之称。
上世纪50年代,一次,袁雪芬主演《梅花魂》,演到一半,突然咳血病退。第二天日场,吕瑞英就顶替登场,唱的腔,完全依照袁雪芬。多年后,有唱腔专家听到吕瑞英演唱的《梅花魂》录音资料,竟然“袁”、“吕”莫辨,很是惊讶。可见,吕瑞英是“死学”过袁雪芬的。
为了“死学”,吕瑞英甚至放弃去跟尹桂芳搭档担纲头肩旦,只身进“华东”,袁门立雪。袁雪芬演祝英台时,她是丫环银心;袁雪芬演崔莺莺时,她还是丫环,演红娘。同台“死学”,吕瑞英对袁雪芬的艺术了然于胸。
但是,如果吕瑞英以“死学”而自满,那么,越剧舞台上会多一位不错的“袁派传人”,但也少了一个新颖别致的流派。吕瑞英的独特之处在于,当自己的流派已经形成之后,她没有固步自封,而是强化、张扬自己的流派特色,不断地自我突破。吕瑞英没有被师傅“框住”,也没有被自己“框住”。
戏曲的很多流派会把一些固定的、观众比较认可的、容易辨识的曲调反复应用,只要演员唱起这些流派的“特征性旋律”,观众就会为之鼓掌。但吕瑞英不在乎以某一种固定的曲调取胜,更不以“特征性旋律”推销自己。她总是从人物出发,为一戏造一腔。当某些流派在不同剧目之间唱腔的“重复使用率”高达60%时,吕瑞英可能连15%都不到,于是,成就了她在音乐唱腔方面旁人很难逾越的高峰。
创造一个流派是难能可贵的,而创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更是演员的天职。在这两者之间如何平衡,如何取舍,吕瑞英作出了榜样,她给后人的启示,也许就在于此。